白狐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 第111章 择婿

第111章 择婿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很清晰,那就是纯臣,要兼具‘赤子之心’,陛下仁爱大度,他年轻多开开口,莽撞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不触雷,想说什么说什么。 等老歪歪了,必须懂起事来,这招就用不了了。 - 陈延的总结交上去有一段时间陛下那边还是没有回音。 因为最近这段时间,前朝很忙。 大概是姜大人吏部侍郎的位置已经坐得够久了,陛下决定在年前晋升姜定修为吏部尚书,让他彻底坐稳权臣的位置。 然这一行为遭到了以蒋相为首的世家一派的坚决反对,他们以姜定修年纪轻轻功绩不够为由,认为他还要再等等,应当外放出去做封疆大吏,至少过一两轮,政绩出色才有资格来当这个吏部尚书。 “听闻陛下听到此言后直接当堂大笑……”李思齐边吃饭边拉着陈延八卦。 陈延:…… “传言这么精确吗?还描述了陛下大笑?” 李探花沉吟片刻,“其实这也不算是传言,是我从张大学士那里听说的。”张大学士是翰林院上官,也有上朝的资格,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还是比较可靠的。 “那陛下笑后说了什么?” “大约是连点了一串世家里的人,问他们素日有何政绩吧。”说到这里,李思齐目光里露出一丝钦佩,“陛下御极后一直整治世家,十数年来早已占据上风,都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不知为何还是有人在做最后的挣扎……” 陈延对朝堂之事还不是那么了解,但对于不肯服软的这些人小评了一句:“都已经斗了这么久了,之前没有认输,现在认输,面子里子都没了,你知道的,读书人向来固执。” 李思齐知道陈延暗指的是如今带头的那位老大人。 “不过说来话去,前朝的事与我们这些小翰林也无甚关系,还是希望陛下快些把事情解决了,不然我日日抄书校文也太无趣了。”李思齐叹了口气。 “陛下意已决,估计不会耽搁太久的。” 果然,摇摇欲坠的老派抵挡不了锐意进取的新派,七月上旬,天子直下圣旨,晋升姜定修为新任吏部尚书,并贬谪了两个老派京官去西北不毛之地当教谕。 陈延听同僚暗暗讨论蒋相告假了。 在蒋相告假后,天子终于再度传召了陈延。 今日的天子穿着一身枣红色的常服团纹龙袍,整个人容光焕发,完美的诠释了什么叫做人逢喜事精神爽。 “陈爱卿坐。”天子差人给他上茶后,微微打量了他几眼,笑吟吟说:“爱卿近日里的确为农事繁忙奔波,清减了许多。” 陈延没想到天子第一句话来这个,他抬手回禀:“近日臣只是做了些调查,还未来得及奔波,清减了可能是因为天气太热所致。谢陛下关心!” 他实诚到成宇帝一口茶差点没咽下去,不过,盯着陈延的眼睛看了许久,宇帝轻叹,还是个未经世事雕琢的少年郎啊。 不得不说,和老狐狸聊久了,偶尔换换口味和少年郎聊天,也别有一番滋味。 “你方才说近日做调查,做了些什么调查?” 看来自己前段时日交来的总结天子并没有看……他说呢,理论上来说,陛下看了那封总结,是绝对会召见他的。 思绪微转,陈延起身向陛下道:“那调查数与人名颇多,臣一时记不清所有,先前臣已将此事之总结上呈至养心殿了。” 考虑到受过陛下召见的翰林可能会单独撰写一些陛下吩咐的东西,所以他们是可以单独向养心殿呈文的。 宇帝闻言,立刻把自己的掌事太监东领喊进来了,不多时,外间就有一着湖蓝色长袍的小太监把陈延的稿子呈给了天子。 陈延写这篇总结的时候也纠结了很久要不要使用本朝流传的总结范稿,但读了读范稿……蒙受皇恩夸一堆,事情写一堆,总结写一堆,最后感想一堆再把皇上夸一遍。 基于对陛下的了解,他觉得他可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东西,所以思忖再三后,他用了自己的简单模板。 即,事件起因、条件、经过、结果。叙述比较简单,纸页并不多,而且,这篇总结的重点并不在前面,而再其后—— 由于本次调查有许多人名、地名、数字,所以陈延在登记数据的时候,使用了数据一览表,对比表。 大名朝并不是没出现过表格,但它们基本应用于商行或历史编年体系之中,极少会有用它来登记数据。更不要说来对比了。 这样的数据看上去,是了然的,赏心悦目的。 果不其然,再翻到最后一页,看见陈延用细毛笔画的表格之后,天子抬眸瞥了他一眼。 天子亦没有想到,陈延能有如此巧思,繁杂的人名、相近的数字,几个小小的格子和一支朱笔,就让他迅速掌握了全局的数据。 他陡然觉得,也许陈延并不一定为农事司而生,他也可以为户部而生。 省得他每次看见户部交上来的钱粮册脑子都要冒烟。 尽管心中十分满意,天子抬头的时候脸上的笑也与往常差不多,“爱卿总能给朕许多惊喜。”他单独拎起表格那张纸,问:“怎有如此巧思?” 陈延从善如流,把自己家里做生意,很早就用表格记录收益,对比收益,再加上之前看见了编年历,才想起这样报数据。 “陛下事忙,臣之事不过小事,不敢占用陛下太多时间。” 天子听完,感慨了一句:“民间亦有巧思。” 讨论了一会儿表的事情之后,天子的注意力才放回了陈延所奏的农事上,“爱卿说寻善农者非改善田收之上选,已有他策——” “盖因臣观此数据,认为田收要点不在于人。”伺候得再好,就多一点点而已,“而在于地与种。” 改良种子……他不是修的袁隆平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