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6章 大明税改的尝试
可以说了算的。
“户部计算亏空会有多少?”
陈太后开口询问道。
“若西南无事,亏空在百万两银子左右,主要是东番岛和南海水师的投入。
原本计划为登莱水师筹措二十万两银子造船,工部出十万两,户部出十万两的计划,怕是也难完成。”
张居正拱手说道。
“魏阁老,对此你有何看法?”
张居正已经把户部的困难抛出来,接下来就是想应对的法子。
自然,魏广德就是首当其冲。
毕竟朝廷今年的亏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造成的。
魏广德刚才听到张居正述说时,心中其实就已经在想办法。
要弥补亏空,左右不过就是开源节流罢了。
不过朝廷的银子,进出有数,就那么些进项,节流肯定没办法,就只能想办法开源。
可一旦开源,免不了被朝中老学究和一些心怀叵测的人攻击为与民争利。
魏广德略微思索,最终还是只能拿出那一招,先把此事应付过去再说。
其实,大明朝现在经济可谓高度发展,就月港开港以来,江南工商业一片繁荣。
只不过明朝创始人太祖朱元璋定下的税制有问题,导致民间经济繁荣,但是朝廷税收的增加却非常少。
加之地方上官吏也上下其手,玩所谓的稳定,把增收的税收也做账给平了。
当然,税还是收了的,只是没上缴到国库罢了。
户部增加不了税收,也在情理之中。
比如织机,现在每年大量只怕生产出来,通过月港流向海外。
江南的织坊都选择增加织机的数量,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可是按织机数量收税。
不管织坊一年产出多少布匹,一台织机一年要交多少匹布是硬性规定,朝廷多少都应该见到成果才是。
另外,像瓷窑也是如此。
但实际上,朝廷这时候还真就没见到这笔增加的税收。
魏广德知道,张居正其实也明白,只是不好插手。
最起码,在那些人没有犯错误前,他们不好直接针对。
官员腐败,上面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只有官员出了纰漏,才会进行处理,而不会主动去清理。
商税这个就是大明朝最大的坑,魏广德谨慎的性子自然不会去触碰,还是交给后来人去做吧,或许他们更有智慧破解这个难题。
来自后世,魏广德自然也学会了一些推卸责任的法子。
至于摆在眼前的难题,他也不是没有筹划过,其实很早以前他就已经有了想法。
只不过,其中多少也牵扯到他自身利益,所以一直拖着,反正也没到那一步,能够少损失点就少损失点。
此时陈太后和李太后都看向他,张居正、吕调阳和谭纶也都看着他,都在等待他给出答案。
魏广德上前一步,向上面的太后和皇帝拱拱手,这才说道:“其实,这些年江南工商业恢复的很好,已经不复当年倭寇横行时乱像。”
听到魏广德开篇这段话,两宫太后和小皇帝还好,可是张居正、了吕调阳和谭纶都齐齐色变。
明朝政治家不可谓少,可始终没人敢动商税的念头,唯一敢出手的,也就是那位号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
但是他最终结局,不能说与此完全无关。
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老话,是真的没错。
要说张居正完全不懂经济,那是不可能的。
不过他知道其中牵扯太广,不仅有勋贵身处其中,还有地方士绅豪族,他们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魏广德本身,也是其中受益人。
要不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做生意,其实只要有资源,做生意肯定比买地收租强许多。
“自月港开埠以来,这些年贸易额每年都有增加,现在市舶收入已经接近二十万两银子。
不过,这和我当年做出的预测依旧天差地别,张首辅应该还有印象才对。”
魏广德这时候看向张居正说道。
张居正当然知道魏广德这话里的意思,当初他可是夸下海口,开海做的好,一年让朝廷净赚百万两银子不在话下。
而眼下,只要不是动商税就好。
如果是针对月港加税的话,貌似可以。
毕竟,只是局限于一地,地方上阻力会小很多。
此时,张居正已经松了一口气。
其实若非必须,他也不想失去魏广德这个支持他的好盟友。
“据我所知,去年月港出海货物,已经接近六百万两银子,今年只怕会更高。
算起来,市舶的收入,今年怕是会超过二十万两银子。
但是在我看来,这依然不够。
夷人既然不远万里来我大明从事贸易,说明这些货物的价值依旧巨大,可以为他们的带来不可计数的财富。
如此利润,只是收点市舶,显然不够。”
魏广德说到这里,吕调阳已经急不可耐的问道:“魏阁老的意思,难道是加收月港市舶?”
魏广德听了吕调阳的话,轻笑摇头道:“市舶是有定制的,虽然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