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13 章 宁王:我需要什么时候启程
日日安排高僧给他们宣讲佛法,务必把他们那被权力熏陶的污浊内心洗涤干净。
而知道土木堡之变和叫门天子事件之后,朱棣更是给小小年纪的孙氏安排了许多事,她日日跪在那里念往生经,超度那些不幸死去的将士们。
等她年纪稍大了些,又安排她每日抄写经文,绘制经幡,为那些无故枉死的英魂吃斋念佛。
不过……
永乐帝看着底下人交上来的汇报,挑了挑眉。
似乎有什么奇怪的事发生了。
根据派去看管孙人的手下的报告,孙氏……似乎有点不太劲。
……
季驰光:“解决完了后宫的麻烦事,顺利的让自己心爱的孙贵妃做了皇后,朱瞻基志得意满,开始处理朝之事。”
朱瞻基眼一亮:“啊啊,祖父你不打瞻基了,瞻基处理朝的事一定会做的很好的。”
永乐帝:“……呵呵。”
是以,他确实会相信自己的乖孙,相信他一定会成为一个好皇帝。
但是现在……
永乐帝只想摇着他的脖子问——
你究竟还有多少惊喜是朕不知道的?!
他的直觉告诉他,个破孙子后面肯定还折腾出了其他的幺蛾子。
季驰光:“朱瞻基在正事上做得还是可以的。”
“他裁减官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冗官的问题,整顿朝纲,任用一些优秀文官,革清了朝堂的一些问题。”
“而在朱棣掌权时期出现的内阁,也在他的手中一步步往上发展,日渐完善,在朝廷中慢慢拥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时,在政治上他广开言路,积极采纳谏言,政治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清明。”
“经济上,或许是朱棣曾经的教导他真的影响很大,朱瞻基百姓的生活还是非常注的。”
“往年,为了避免蝗虫的肆虐,减轻蝗灾影响,朝廷会派遣捕捉蝗虫的使者去田间帮助农民,但实际上些使者百姓的伤害也很大。”
“朱瞻基作为一个身居内宫的皇帝,能够发现一问题,且及时晓谕六部,些捕虫使者接连敲打,一点可以说是非常难得可贵。”
“他也是常下令降低赋税,减轻田赋,多颁布宽仁之政,于受灾地区的赋税,他也多加减免,可以说是一个仁君了。”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虽说女长的事上迷糊了些,但好在大事不犯糊涂。”
能够恤百姓,是个好皇帝。
朱祁镇也像是忘了害怕一,高高的抬起头,自豪道:“爹一直是个好皇帝,也常常教导我爱民如子。”
小朱棣他那副得瑟的子不高兴,说的好像谁爹不优秀一,他问道:“那你做到了吗?”
朱祁镇选择性的忘记了土木堡之变:“当然,朕可是很优秀的。”
小朱棣瘪瘪嘴。
他才不信呢。
能被主播送过来,能是个什么好玩意?
肯定是吹牛。
等着吧,等过会他的谎言被戳穿了,一准挨爹的揍。
……
季驰光:“个时候的大明百姓,还是比较幸福的,中央有一个脑子上算清醒的皇帝,还有不少文臣武将辅佐,地方上也有忧国忧民的巡抚,诸如于谦等人,自然万事皆好。”
【雨翊凌澜:但是边疆不好!明宣宗其他方面做的还可以,但是他的弃边政策简直让人恨到想让他爷爷从坟里蹦出来给他两拳的地步!】
弃边?
本来已经缓和了神色,高高兴兴的听着孙子的丰功伟绩的永乐帝重新严肃起来——他敏锐的从个词中嗅到了不祥的味道。
永乐帝从妻子怀里把某个假装自己不存在的小鬼拎起来:“说,弃边是什么况?”
朱瞻基:“……?”
他怎么知道?
……
说到个弃边政策,季驰光的表也嫌弃万分。
但算再怎么嫌弃也还是讲的。
她叹了口气,歪着头组织了一下语言,然后道:“明朝初期,在长城以北分布设置了许多卫,让军民屯垦,抵御外族。”
“明朝出师北伐,也是把些卫作为基地。有些卫存在,明朝军队以此作为补给和屯兵之,才有能力和底气深入漠北。”
“宁王之以能有朵颜三卫的强兵,还能不被朝廷说嘴,是因为他掌控的大宁也是卫之一。”
卫自然是屯兵的,宁王里的兵虽然多了点,但勉强也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