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狐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三国:我刘阿斗真不是曹操的种啊 > 第357章 帝国北方的胡人在悄然崛起

第357章 帝国北方的胡人在悄然崛起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此前,冯翊地区的叛贼郑甘、王照揭竿造反。

曹丕命令郭淮率军前去平定叛乱。

虽然郭淮麾下主要是雍凉地方军,但是武器装备和训练度到底是比这些豪强的平民武装先进不少的。

所以经过两个月的征战,便将二人的部队击败,将他们的老家围住。

他们认为没有援军,守城是没有希望的,因此便开城投降。

或许是想着千金市马骨,给其他叛乱分子树立一个榜样。

曹丕很高兴,将投降的郑甘与王照二人皆封为列侯。

司马懿知道,郑甘、王照并不是想趁天下大乱割据一方的野心家。

他们本就是被官府逼迫而落草为寇。

曹魏立国之后,人口不足,为了恢复经济生产,便要求这些人走出山林,屯田种地。

可能是听闻官府收税七成而担心,又或许是魏军手段有些粗鲁。

他们拒绝配合,甚至揭竿而起。

严格意义上讲,郑甘、王照算是反抗封建朝廷压迫的农民起义,具有相当程度的正义性。

不过,农民起义嘛,一般情况下,意志不强且见识浅薄,很容易被荣华富贵收买。

然而,这郑甘竟然辜负了曹丕的期望,再次起兵造反。

幸而王照并没有跟着他一起降而复叛,否则真就相当于是在啪啪的狂抽曹丕的脸。

既然出现了叛乱,自然是要发兵清剿的。

也不用费心思考虑其他人,郭淮能平定一次,那就能再平定第二次。

只是,这件事终究是要跟曹丕汇报的……

司马懿捏着奏章盯着看,几个呼吸后便将其放下。

然后又拿起一份新的奏章。

“啧,”司马懿眉头再次皱起来,这份奏疏并没有符合他的心意,依旧是个坏消息。

司马懿用心的浏览上面的内容:

‘鲜卑大人轲比能,将住在鲜卑的五百余户魏国人驱遣出来,让他们回代郡居住。’

轲比能是谁,司马懿自然清楚。

当初得知曹操薨逝的消息后,轲比能便派人向曹丕献马。

刚继位的魏王曹丕大笔一挥,直接封轲比能为附义王。

他的部落居住在塞外草原、代郡、上古郡一带。

其实,如今的曹魏北方,幽州、并州北部边郡几乎都是处于汉胡杂居的状态。

虽然依旧是汉人官府在管理,但境内汉人数量占比在下降,胡人数量在不断增加。

而且胡人入了汉地后,积极的学习汉人的先进生产技术。

木工、冶铁、锻造、政府组织方式、军队组织方式……

他们的总体实力正在不断变强。

回到眼前这份奏疏,这句话表面上没什么的,但是政治敏感的司马懿立刻就发现其中危机。

魏国的民众,想住哪就住哪,何时轮到他一个鲜卑部落首领迁徙了?

更何况,那五百户人是朝廷管辖的屯田民。

这些人居住在鲜卑领地便是朝廷的钉子,既能让朝廷将势力伸到当地,又能起到监视鲜卑人的作用。

轲比能擅自将他们驱逐出去,严肃点说,可以视为对朝廷的挑衅。

若是他在谋划什么不利于朝廷的事,就更其心可诛了。

对于轲比能此人,司马懿还是很了解的。

深知此人是个有野心的枭雄,因此他觉得有必要提醒朝廷重点关注此人。

轲比能本来是鲜卑的一个小部落的人,出身并不高贵。

但因为勇敢,执法公平,不贪财物,所以众人推举他作为首领。

因为其部落靠近边塞,当初袁绍占据河北,有很多汉人逃奔轲比能。

轲比能将他们收编到自己部落,势力迅速壮大。

并且他非常重视学习,一方面教会汉人使用草原人作战的兵器,让他们习惯鲜卑人的生活习俗。

并鼓励汉人与鲜卑人通婚,生下来的孩子自然也是鲜卑人,逐步将这些投靠来的汉人鲜卑化。

同时他自己也学到不少中原文化。

他摹效中原王朝的制度改造自己的部落,建立正规军。

常常借助外出打猎来操练军队,高举军旗,以击鼓作为进退的口令。

但是轲比能一直收敛锋芒,采取‘侍大策略’,不断壮大自己,早先通过护乌丸校尉阎柔向朝廷进贡。

后来曹操征讨关中诸侯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出动三千鲜卑骑兵助战。

建安二十三年的时候,代北乌桓无臣氐(一作能臣氐)等反叛,想要归顺扶罗韩。

但是无臣氐等部落走到半路一商量,都认为:“扶罗韩的威信并不很高,恐怕不能成就事业。”

于是,他们另外派人向轲比能送信,邀请他来举行三巨头同盟。

轲比能趁着盟誓的机会,杀死了没有什么威望的扶罗韩。

然后吞并他的部众,成为鲜卑各部落中最强大者。

扶罗韩的爷爷,便是曾经一统草原、雄踞北方,令东汉朝廷头痛不已,堪比匈奴冒顿单于的鲜卑单于檀石槐。

檀石槐勇敢健壮,富有谋略,选为部落首领。

桓帝时期,他在弹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