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中少年
第129章京中少年
第二日上午,店内走进来一位少年,身着锦袍,那锦袍的面料极为华贵,上面绣着精美的花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少年体态雍容华贵,身形修长玉立,颇具风采。
他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用一根玉簪固定住,显得格外精神。不过他的眼神却四处游移,似乎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颇为新奇。一边踱步四处探头探脑地仔细查看,他嘴里还念念有词:“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阿丰赶忙上前迎了过去,问道:“客官可是要买粉丝?"阿丰的脸上带着热情的笑容,期待着能够做成一笔生意。
少年捻起一根粉丝,满是好奇地问:“这粉丝是如何做成的?如此僵硬,吃进腹中,岂能消化?"少年的手指修长而纤细,轻轻地捏着粉丝,仔细地观察着。
阿丰回答道:“用水一煮,就变软了。"阿丰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少年又问道:“为何水煮就能变软?"少年的眉头微微皱起,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阿丰说道:“或许与稻米一般,放入水中就煮软了。“阿丰努力地回忆着自己所知道的知识,试图给少年一个满意的答案。少年继续追问:“为何要煮?为何冷水不能让米熟?为何米入沸水能熟,而石头则不可以?”
少年这连珠炮一般的问题,让阿丰顿时回答不上来了。阿丰的脸上露出了尴尬的神情,无奈地看了看坐在里面的曾芸芸。曾芸芸见此人不像是故意胡搅蛮缠之人,便起身说道:“这位客官,粉丝能被沸水快速煮熟,只是因为温度越高,这些食物就越容易改变形态。不仅仅是变熟,也有可能会变烂。您想一想,为什么在冬天,稀粥可以保存好几天,而到了夏天,可能一晚上稀粥就会馊掉。”
少年听了曾芸芸的讲解,眼睛顿时一亮:“你说的这番话,倒是有点意思。确实,虽然我没有观察过稀粥,但是一些糕点在冬天确实比夏天保存得更久一些。可是,为什么温度越高就变化越快,温度越低就变化越慢呢?"少年的眼神中充满了求知的欲望,他期待着曾芸芸能够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曾芸芸毕竞在后世接受过系统的教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知识还是保留了一些。不过,直接用后世的说法告知这个时代的人是不可行的。他们根本听不懂那些术语。就算解释清楚了那些术语,他们也难以理解,或者压根不会相信。
曾芸芸想了想,说道:“有些东西是恒定不变的,就像太阳总是东升西落,而不是西升东落,温度高确实能让一些变化来得更快一些,而温度低则难以实现。花草树木在冬日不怎么生长,而夏天则能够很快长出茂盛的枝叶,差不多也是类似的原因。"她努力地用这个时代的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解释科学原理。少年听了,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不对,不对,这里面一定还有更为准确的原因。你这些解释,稍微有些牵强了。不过,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现象,确实如此。我还需要再仔细琢磨一下。我一定能够查清其中的缘由。"少年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神情,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找到答案。少年放下了这个问题,双手负于身后,问道:“我自京城而来,常听人说当今天下的财货聚集于京师,而其中半数产于东南,其中江西的百工技艺之人数量颇多。来到这里,我也看到这里的棉、麻、烟、茶、瓷、纸、药、书、矿等都相当不错。既然如此,你为何想要做这粉丝生意?这东西很多人闻所未闻,又怎么可能会去购买?”
曾芸芸说道:“就是因为没人去做,才有去做的价值。而且,任何生意都是有第一个人去尝试的,就像地上原本没有路,总是要有一个人勇敢地去走,走的人多了才会形成道路。”
少年突然做出了眦牙咧嘴的表情,脸上满是惊讶,拍手说道:“真是奇怪!为何我总感觉你说话如此有道理?不行不行,我可不是盲目跟从之人。这里面肯定存在什么问题。"少年在原地转了两圈,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少年又问道:“既然你对做生意有些独特的见识,那我且问你:现在天下闻名的瓷器产于景德镇,而我听说景德镇曾经是向吉州窑学习,可为何景德镇能够后来居上,而吉州窑则渐渐没落?你可不要以你并非工匠为借口,说自己不晓得。"少年的眼神中充满了挑战的意味,他想看看曾芸芸是否真的有足够的知识和见解。
曾云云笑道:“你这可并非什么考校。身在庐陵,我们多多少少都知晓一些制瓷业的事情。江西制瓷真正得以发展还是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当时在那里汉遣官员设置镇所,后来吉州窑的窑工大量迁入,而那边的高岭土也不断被开发使用,景德镇就后来居上。另外,他们的青花瓷烧造的工艺在全国独占鳌头。青花瓷的销量极为广泛,渐渐地,景德镇就成为了制瓷的中心了。当然,景德镇产瓷能够位居天下第一,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技艺先进,还有其他的一些条件。比如,朝廷和地方的官府对那里的投资,另外就是他们拥有一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少年又问:“那你觉得庐陵人对景德镇那边,可还服气?”曾芸芸说道:“人家做得好,为何不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