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狐文学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言情 >Z世代艺术家 > 第122章 开山怪方星河

第122章 开山怪方星河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是孤例,少女粉们是真的买不起,但又真的好想买。

所以《时代》确实爆了,却没有爆到特别离谱的程度,唔,区区四倍涨幅而已。

5月5号,第二批紧急加印的杂志刚一放出就售空。

5月7号,时代杂志官网宣布:大陆销售数据突破50万册。

因为这个年代的官网实在太简陋,所以只是一行文字性说明,就这,又让媒体高潮了一次。

“方星河式商业奇迹再次上演!”

“紫微星?财神爷!只要方星河出现,一本半英文半中文的国际杂志都能卖上天!”

“特供国内的《时代》中文版缘何出现?傲慢的时代终于在方星河面前低下了高贵的头颅!”

“加印加印加印!《时代》内地销售火爆,小天王方星河掀起亚洲风暴!”

啧啧,他们可真敏感啊……

方星河每一天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因为总有媒体能够从不同角度实现新的高潮。

其实这挺悲哀的,过于敏感只意味着一件事——他们是真的什么世面都没见过,所以才会被一个姿色平平的女人一扒拉就硬,蹭俩下就飞。

但是,这能怪罪于眼下时代的文化人和艺术家们不够争气吗?

方星河知道不能,超越时代的绝世猛人没那么容易出现,能够在各自时代里做到顶尖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再多的要求都是苛责。

不过,华夏的泛文娱圈子属于格外的烂,不是打没打过外面的问题,而是骨头太软,根本没敢打,就呼呼啦啦的跪倒一片。

真要是像科学圈政经圈那样牛人辈出个个强梁,我安心躺平做个富家翁又如何?

所以,这破破烂烂的内娱啊,你们简直太他妈需要我了!

文化圈也有好多人意识到了这件事——我们太需要方星河了。

然后,大半的圈里人都通过各种方法表示了不认同。

除了销量引发商业价值的轰动之外,内容才是本次爆炸式反响的重点。

其中有一个非常明显,但却很少出现的态势是,清北复交等高校集体下场,社科院等与人文相关的重点单位连续发文,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式的讨论热潮。

讨论主题不是《时代》给出的“文化力量”,而是新时代炎黄子孙应有的民族精神。

社科院上大分,清北复交扣分。

起因是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近代文学研究室主任、近代文学学会会长王飙老师正好在做中国近代文学转型的历史脉络梳理工作,目前已成文但未发表的《探寻中国文学从古典到现代转型历程》一文,基本奠定了学科研究的经典文献地位。

这东西在外界一点动静都没有,不过学文论、文学通史、文学艺术史的应该都知道它的学术价值和业内影响。

巧得很,方星河的横空出世,正好一脚踩在王老师的研究领域里,并且为他提供了最前沿的研究思路。

王老师当时就吭哧吭哧接着现代性探索主轴写了下去,干得不亦乐乎。

这是《苍夜雪》刚发售时候的事。

那会儿,王老师写的只是“现代性话语的独特成型机制”,小方和《苍夜雪》是案例和样本,他写得贼开心。

等到《少年的我》再一火爆,王老师一边疯狂抓着头发,一边继续改稿。

“妈的,干不完,这根本干不完!”

这时候,他已经不得不写到了“对于新时代文学转型的进一步探索”。

他爱人忽然发现他又开始在书房里熬夜改稿了,就特别纳闷:“老王,不都差不多定稿了吗?怎么又开始加班?”

王老师叹了口气:“哎,谁知道小方怎么冲的这么快,这么猛?他的新东西都出来了,影响力又那么大,不添进去不像话,我再熬熬吧,左右也就这两天了。”

于是他勤勤恳恳的又熬了一星期的夜。

然后,刚刚修润好,开开心心往边上一放,在办公室里翘着二郎腿喝了两天小茶。

忽然晴天一声霹雳,咔吧一下子,《时代》放出来了。

王老师经人推荐看完访谈内容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日你二大爷的,又来?!

目瞪口呆中,研究室老伙计们的嘲笑声遥远得好像从天边传来:“老王,稿子还改不改?!”

“我改你个香蕉拔辣烂裤衩!”

王老师拍案而起,硬得像一根钢筋。

晚上在书房里熬夜加班的时候,腰背一下子都没弯过。

最终,他在“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建立起了“中国文学转型”的脉络,并且以鲁迅、茅盾、张贤亮、默言、方星河为关键作家,进行文本分析,揭示社会变革与文学现代性生成的双向互动,并且“极有韵味的留白”,“将对于前路的思考权力交还给学届”……

噢,后面那两句,是北大文学研究院对于王老师论文的高度评价。

但是没有人知道,所谓的留白,是王老师写到头都要炸了,也根本写不完……

总而言之,方星河成为了王老师笔下“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进程的宏观框架中,构建新生代全球化叙事手法和本土化精神核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