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通十二经
第25章贯通十二经
陆安的语速不快不慢,吐字清晰,有条不紊。古代没有黑板,士人听抄是常态,尤其是此人官话说的极好,没有奇怪的音调,或者含糊不清的字眼,抄写起来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她说:“是以,我辈读书人,当牢记自己的本位,居何位便行何事,不怨天,不尤人,旁人的眼光与我无关,旁人的情绪与我无关,旁人的行事作风都与我无关,我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做自己该做的事,恪守己心,如此才能使自身有所发展。”
而后掷地有声:“此便是某所理解的'中和位育'其意。”最后一字落下,场地场外一时寂静。
抄书的停止了,愤恨的头脑空白了,提问的一声不吭,唯有眼中异色迸发。所有人都定定看着座位上侃侃而谈的郎君,风掀起帷幕又落下,房州通判笑容欣慰了起来,房州知州靠在亭柱上哼哼,十分与有荣焉,赵公麟满脸喜滋滋,嘴巴已经是完全合不上的。“一个外乡人……质。”
这道压低的声音又是愤恨又是嫉妒,恨得有气无力,妒得银牙咬碎,挑来挑去挑不出错处,只能从籍贯上面找麻烦。有人靠近那戢仲漂,低声说:“戢兄,这陆九郎一个祖籍金溪的人,因罪来我房州,不拜山头,也不夹着尾巴做人,反而在我房州出了风头,目中无人,实在可恨。”
戢仲雲瞧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又有另外一人靠过来,好似为他愤愤不平:“一开始分明是戢兄先与提学搭上话的,本该是戢兄得到提学赏识,谁知道被陆家那小子抢先了。还回答提学的问题,想乌鸦变凤凰,也不瞧瞧′中和位育′四字,他答得上……呃,确实是答上了,可这一问简单得很,分明是提学故意问了简单的,要抬他一手。”戢仲雲还是没有说话,似是在沉吟思索。
那人一看戢仲漂的反应,顿觉有戏,正要加大挑拨力道,突听那边赵提学抚掌而笑:“解的好,极好,《礼记》一书,汝已能从容释读了一-你如此通读《礼记》,可是将之作为本经?”
正在挑拨的那个人声音戛然而止,脸上的表情变得一言难尽起来。官方科举经书共有十二经,但科举并不是所有经书都要你学会,而是需要你去挑至少一本经书去精读,科举前进行登记,考卷就会专门去出这本经书的老题。
这就是"本经”。
一一当然,不是选一本就只考一本了,朝廷分得很细,将十二经里分出来“大经”和"中经”",如果学子去考专经进士而非诗赋进士,那就只能从“大经"里选择本经,然后会有相对应的"中经"要你兼习。比如,选了《礼记》作为本经,就要兼习《尚书》,两本都要考。那行挑拨之事的人,就选了《礼记》作为本经。也就是说,如果陆安也选了《礼记》作为本经,他和陆安很可能会考同一份卷子,答同一份经义题,到时候肯定是谁丑谁尴尬。一一这陆九郎,于《礼记》的造诣可不低啊。这人一颗心都提了起来,气都不敢喘,只直勾勾盯着陆安看。便听陆安说:“《礼记》并非我本经。”
这人立刻轻吁一口气,忐忑不安的心也安了下去。然后,又听到陆安说:“某还未想好选哪一经作为本经。”那吁到一半的气猛地滞住,顷刻间堵住心口,堵得这人面色都是一僵。一一把《礼记》学得如此好,却说自己还未想好选哪一经作为本经?也就是说,他之前还有一经,学的和《礼记》一样优秀!一一这更让人提心吊胆了!
也就是说,在陆安选择好之前,他们都得提心吊胆,不知道会不会同一份卷子上,看到陆安的名姓。
对,“他们”。
不止这人,其他今年打算下场考解试的士人,有一个算一个,面色都凝重起来。
只有赵公麟这傻孩子,猛地发出爆笑:“还好还好,我已经是举子了,不用考解试,只需要考省试,我和陆兄不同年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然后,赵提学就幽幽道:“同年你们也不是同一个考场。他考州试,你考漕试。”
一一解试实行分试制度,分为州试、漕试、太学试三种,太学试是专门考太学生的,漕试就是专门考现任官员子弟及五服以内的亲戚的,州试才是给普通学子考的。
这样能最有效避免师资上的不公。
不过也只限解试,到了省试就会不分考了。赵公麟的笑声一下子就停了。他咳嗽两声,又改为讪笑:“一时得意忘形,忘了这事了。”
于是,对着他怒目而视的士人的怒火诡异的消失了,脑海里不约而同冒出一个想法:我和憨憨计较什么呢?
进行挑拨的那人眼珠一转,又想到了一个办法:“戢兄你似乎也是去的漕试,如此我便放心了,你与陆安无利益冲突,确实不必介怀提学更看重陆安这事。”
若是一个愣头青,只怕听到这话就深觉自己被小看了,脑子一热就非要和陆安对上了,哪知戢仲漂听完后,十分赞同:“你说得对。”挑拨的人:“啊?”
戢仲漂慢悠悠地说:“我说,你刚才所有的话,都说得很对。”他和陆安的确没什么利益冲突,他日此人入朝,说不得还与他祖父、他父亲、他叔父同朝为官,他平白无故给戢氏竖敌作甚。戢仲雲眼尾一扫挑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