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
第41章气势
商务印刷社。
柴主编在门口焦急回转,当看到社员飞快骑着一辆二八大杠回来时,他快步上前。
他一把抓住车把手,急切:“怎么样?你确定书都完完好好发走了吗?张港忙喘了几口气,用腿支着地,保证:“都检查清楚了,印刷厂那边出这一批书,没有问题!供销社那边已经全部拉走了。”自从柴主编带了手稿回来后,出版社就紧锣密鼓地开始定封面,审核稿子,校对,排版,联系印刷厂……
破釜沉舟拍板这一切,柴主编背负的压力不言而喻。眼瞧着供销社把书运走了,他还是难以安心。可只能等着供销社层层分发,等着市场的反馈。最多…做一点点小宣传。
他转身往办公楼里走,喊人道:“老周,我记得你之前手下有个文笔老辣,很会调动读者情绪的作者?”
供销社一级级的运输、分发,很快沿着水路陆路蛛网一样进入南方大大小小的供销社,摆在了货架上,按照计划进入了省级、县级、市级的人民政府。很多人看到书封面上印刷的照片,威风凛凛的钢铁巨兽,红旗牌铁牛55拖拉机,都会不由自主的被吸引。
这年头,在很多人民群众心里,拖拉机的地位,和兰博基尼也没什么区别一一哪个生产大队要是迎一台拖拉机回来,不仅要敲锣打鼓,十里八乡都会来围观看热闹。
在被封面吸引了注意力之后,紧接着就会被“速查速修“百问百答”这样的字眼吸引引。
这名字取的,就给人一种好像很轻松很快速就能从中找到答案的感觉。又是问答模式,没有大部头的压迫力,不由就拿起这本书,好奇翻看起来。先看目录的一百问。
想看看拖拉机都能有什么毛病?
能在供销社注意到这本书的,大多都识字,比如村长、村支书,生产大队干部,其实都不太懂维修拖拉机。
但偏偏又总感觉自家拖拉机多少有点问题。这一看,就跟看病似的,对号入座了!
人或许就是这样,自己分明不是医生,有个头疼脑热,偏喜欢听人说着说那,怎么都觉得自己对得上号,疑神疑鬼。拖拉机也一样。
一看,这个问题像!
再看,这个问题好像也像!
一百个问题里,总有那么几个能狠狠戳中他们为拖拉机牵肠挂肚的心心脏。再回过头来看,书最前面,还有个出版社附赠的小故事,据说是有村子为了想看这本书,急得差点砸玻璃!
砸玻璃啊?
这么抢手?最后还真的修好了啊?看得人一愣一愣,又心痒,忍不住问供销社的售货员:“同志,这书上说的这事是真的啊?”还不等打毛衣的售货员回答,门口急匆匆跑进来两个穿着解放鞋的黝黑男人:“你们这是不是有那本《红旗牌拖拉机速查速修百问百答》?”售货员把货架剩的一本拿下来,牛气轰轰地指着柜台上的两本:“就剩下这两本了,你们这会儿不买,下午来就没了。”“这本我们要了!"解放鞋黝黑男人赶紧掏钱。最后一本了!
还在犹豫的人心一抖,赶紧把最后一本揣兜里。才走出供销社门口,就又看到有急匆匆赶着牛车来的人,他把书往怀里一藏,一把抓住解放鞋同志:“大兄弟,你哪个生产大队的?”到底怎么回事?
供销社的售货员一连回了好几句“卖完了"之后,也纳闷地跟同事嘀咕:“怎么这两天这么多一进来就问这书的?”
平时怎么没见书这么好卖?
随着时间流逝,十里八乡之间消息传递,每天来问的人就更多了。甚至一天到晚都能碰到,应付得人口干舌燥。“你们供销社有吗?”
“我听说青柳村就是在你们这个供销社买到的,他说他买的时候还有好几本呢!”
“书今天调来了吗?”
“下一批什么时候能到?”
柴主编自掏腰包请人在报纸上打的“小广告",显然效果还是不错的,带动了第一批生产大队购买。
当然,这个小广告,当然不能是大大咧咧的广告。做了这么多年的出版工作,柴方凛还是认识不少写得好的作者的。他找了个笔头厉害的,自掏腰包给稿费,请老朋友私下写了一个跌宕起伏,抓人眼球的"拯救俺们村拖拉机"的故事。取材于有村子派小孩子到他们出版社门口蹲守的实事,稍稍用了点春秋笔法。
写法很符合当下各个报社去农村征稿,征到的“农民风采风貌”故事。只不过,写得那叫一个爽快。
带入村子视角的人,在一波三折的情绪里起起伏伏,最后靠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解决了拖拉机的老毛病!
看完第一个想法就是:“不会真的有这本书吧?”没忍住,跑去供销社一问:还真有!
大
最先反馈回出版社的,是各地报社的消息一-反响不错。社员们不禁松了一口气,还有人笑着给柴主编竖大拇指,夸道:“这都能被您想到!”
原本这事,可是让他们出版社焦头烂额的。当初他们在思想手册后印了一问一答试了下水,反响是很好,没想到好出意外了。
也不知道怎么传的,人家就是笃定出版社有一本书,但只愿意给他们看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