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终南山下,太子、土豆、小麦!
“哒哒哒!哒哒哒!”
一行十数骑鲜衣怒马自东宫而出,经灞桥向南,灞水两岸绿柳覆荫,路上行人许是因为酷暑难耐,少有人踪,倒是无人注意到他们的行踪。
古人云:“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里茸翠,以楼观为最佳。”
关中八川之一的潏水从石鳖谷潺潺流下,灌溉着终南山下的田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前面就是了。”
“这里都是东宫的庄田?”
唐朝是历史上少有的大温暖时期,水稻作为一种专供于宫廷、贵族食用的主食,种植区域分布极为广泛,西至河西走廊,北至陕北,像柑橘这种喜温暖的水果同样在北方有种植。
而且,产量很低,稷的话,亩产多的能达到1.5石(159斤),黍的话,只有1石(106斤)左右。
“禀殿下。”
“最近采购了终南山下约40顷,还有咸阳郡王的田庄1500亩,折合175顷。”
‘17500亩,还真不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猜想,肯定不可能让东宫名下的所有良田种上土豆。
有了高产土豆,阴山以北的大漠、草原,还有西域、青藏高原,大唐百姓都能筑城而居,劳作生活,一点一点的侵蚀、吞并突厥、吐蕃、羌族等族群的生存空间,彻底同化他们。
“殿下。”
“参见殿下。”
这些人不单单是东宫家令寺典仓署的官吏,还有吸纳的京兆府乞丐、外来流民的负责人。
“典仓署令何在?”
一名穿着青色圆领袍衫的微胖中年满头大汗的站了出来。
李承乾吩咐道。
典仓署令连忙在前引领,一行东宫属官、卫士在旁随侍,那些小吏、村正都在后面跟着。
“殿下。”
“我们将土豆切成小块,湿润环境中80%的环境中催芽,待芽长出,再行选了选了面阳的沙质土种下。”1
典仓署令赶紧解释道。
瞧见眼前一片土豆苗,李承乾脸上露出了笑容。
来年春天播种前就拥有了7000斤种薯,这可是一个好消息,对他接下来的安排有着绝无仅有的促进作用。
看着李承乾的表情变化,一干典仓署官吏这才松了一口气。
“对了,孤看田地中多种有黍、稷、稻、菽,不种小麦吗?”
“太子殿下。”
“黍、稷、稻、菽都是春种秋收,小麦不一样,须得秋种夏收。”
“哦哦。”
春种秋收是百姓认为的传统耕种模式,冬小麦须得秋种夏收,再加上没有磨成面的小麦只能煮熟食用,这不得把嗓子都剌出血来,老百姓当然不愿意种小麦。
再后来,面食发酵(发面)技术普及开来,面食才开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主食。
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记载有酸浆发酵法、酒发酵法等面食发酵方法,但这书的原本早就随着战火的洗礼消失在历史中,这些方法没有人总结,也很难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