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石氏一族的覆灭
公元349年,后赵都城邺城被愁云惨雾紧紧包裹着。后赵皇帝石虎的驾崩,像是推倒了多米诺骨牌,瞬间打破了表面的平静,各方势力暗流涌动,拉开了残酷的权力角逐大幕。
石遵在谋士的煽风点火以及冉闵的极力劝说下,于李城起兵。他身着寒光闪烁的银色战甲,跨下一匹矫健的黑马,浑身散发着狠厉与野心。“弟兄们,随我杀进邺城!那皇位本就该是我的!”石遵的怒吼在旷野中回荡,身后的将士们热血沸腾,齐声响应,如汹涌的潮水向着邺城奔涌而去。
此时,东晋敏锐地察觉到后赵局势的动荡。石遵称帝后,扬州刺史王浃果断叛降东晋,东晋西中郎将陈逵迅速进占寿春。征北将军褚裒亲率大军北伐,一路势如破竹,顺利抵达下邳。石遵得知后大惊失色,急忙派李农率领大军前去抵抗。面对李农的强大兵力,褚裒权衡利弊,无奈退守广陵,陈逵也只能弃城而去。
石遵解决完外部威胁,却开始对内部的冉闵心生猜忌。冉闵战功赫赫,在军中威望极高,石遵担心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便想剥夺冉闵的兵权。冉闵得知后,心中的怒火熊熊燃烧,与李农秘密商议:“石遵这昏庸之辈,竟如此对我,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但李农面露犹豫之色,劝道:“此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若失败我们都将万劫不复。”冉闵却咬牙道:“等石遵动手,我们必死无疑,此时不动更待何时!”李农长叹一声,最终点头同意。
冉闵身披赤色战甲,手持长枪,宛如战神下凡;李农则沉稳老练,调度有方。二人率领军队在平棘与石冲相遇。战场上,喊杀声震耳欲聋,刀光剑影闪烁。冉闵一马当先,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石冲虽奋力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军队大败。石冲被擒后,石遵毫不留情,将其赐死,还残忍地活埋了石冲的三万士卒,平棘的土地被鲜血染红。
太宁元年(349年)十一月,邺城的冬天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冷风如刀,刮过皇宫的每一寸角落。邺城皇宫之内,一片肃杀景象,血腥气在空气中弥漫,久久不散。就在不久前,这里刚刚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
冉闵嘴角挂着一丝冷笑,眼神中透露出无尽的轻蔑与不屑。他将那染血的长剑随意一甩,几滴鲜血飞溅而出,落在一旁的锦缎帷幕上,宛如盛开的红梅。随后,他缓缓转头,目光扫向身后那些噤若寒蝉的众人。众人被他那凌厉的眼神扫过,纷纷低下头,不敢与之对视。冉闵沉声道:“石遵昏庸无道,致使我大赵陷入混乱,今日已被我等除去。即日起,石鉴为帝!”他的声音不大,却仿佛带着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在宫殿中回荡。
当天夜里,石鉴躺在龙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窗外的寒风呼啸着,仿佛是无数冤魂在哭泣。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冉闵那冷酷的面容和石遵被杀时的惨状。终于,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石鉴心一横,决定冒险一搏。他悄悄起身,披上一件黑色的披风,趁着夜色的掩护,来到了密室之中。
石苞、李松和张才三人离开密室后,立刻开始召集人手。在夜色的掩护下,他们率领着三千士兵,如鬼魅般悄然靠近琨华殿。此时的琨华殿,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静谧,仿佛一座沉睡的巨兽。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冉闵何等警觉,他早就在琨华殿周围布下了重重暗哨。
石苞眼见大势已去,心中充满了懊悔与恐惧。他急忙带着残兵败将,在夜色的掩护下,仓皇逃窜。冉闵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眼中闪过一丝不屑,冷哼一声:“不自量力!”经过一番审讯,冉闵得知此次刺杀竟是石鉴主使,顿时怒不可遏。
而此时,石鉴的兄弟新兴王石祗镇守襄国,听闻朝中巨变,尤其是石鉴被冉闵控制,石遵被杀的消息后,怒火中烧。他拍案而起,大骂冉闵、李农犯上作乱。石祗深知,若不奋起反抗,石氏家族必将覆灭。于是,他联合羌人首领姚弋仲、氐人首领苻洪,广发檄文,痛斥冉闵、李农的罪行,誓要除之而后快。檄文所到之处,各方响应,一时间,反冉闵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与此同时,龙骧将军孙伏都、刘铢等人也不甘示弱。他们暗中集结了三千羯族精锐,企图趁着冉闵、李农出兵讨伐石祗等人的时机,一举诛杀冉闵、李农,以挽救后赵的局势。孙伏都等人将埋伏地点选在了胡人聚居区,他们以为这里是羯族的势力范围,冉闵等人必定不会防备,计划天衣无缝。然而,他们却不知冉闵耳目众多,在邺城各处都安插了眼线。
羯族士兵们见冉闵等人突然杀到,顿时惊慌失措。冉闵手中长枪如蛟龙出海,枪尖闪烁着寒光,所到之处,羯族士兵纷纷倒下。孙伏都等人见状,急忙指挥士兵抵抗,但在冉闵的猛烈攻击下,他们渐渐抵挡不住,只能退到凤阳门死守。冉闵率军紧追不舍,双方在凤阳门展开了激烈的厮杀。
转眼到了 350年正月,随着冉闵在邺城的权势日益滔天,他的野心也愈发膨胀。在接连挫败各方反对势力后,冉闵望着这摇摇欲坠的后赵江山,心中已有了新的盘算。
太宰赵鹿、太尉张举等人,心中明白大势已去,冉闵此举无疑是要彻底掌控后赵政权,石氏家族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