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宏伟巨著或取得重大发现。
可见,“行万里路”较“读万卷书”要重要得多。把“读书”与“行路”关系作个比喻:“读万卷书”好比人们通过一个窗口看到了知识和能力的金山,但要想真正得到知识和能力这个金山,还要靠走出门去“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之后,只有“行万里路”,走出去亲自看一看,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才会发现书中所说的不及体验的千分之一,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对这种情景的感受并同自己的感受加以比较,从而放大知识层面,只有这样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他说道。
“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经济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无非是邓公一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敢想敢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都是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宁致远附和道。
教师这个职业,一向崇拜读书,比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无形之中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轻视“行路”的想法。
知识分子从书本到书本已经几千年了,可以看到,教师群体已经脱离实践太久了,多数的教师已经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教师这个职业也自然被“神圣”到无以理解的地步。
要得到社会的支持首先要得到社会的理解,要得到社会的理解首先要融入这个社会,不了解白昼的光,如何能够了解夜晚黑暗的深度呢?”他继续说道。
“可具体到你这件事上,我很疑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别人,都打着道德的名义去谴责别人,一旦有和社会不一样的事情发生,我们第一眼看到的不是美好,而是丑恶,这本身也没什么,可关键是这种丑恶是出于真诚的目的呢,还是只是出于嫉妒的目的?
好像每个人内心的恶都在等着一个发泄口,人们已然忘记了去追求美好,去欣赏美好。美好已然稀缺,再面临这样的环境,只能濒临灭绝。没有美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不知道,好不好不谈,最起码不完整。人们亲手断送了美好,这样的残缺的社会又将会把人类带往何方?
人类胆子真的大,可能力大不可怕,胆子大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胆子大到超越了自己的能力,那就没有了敬畏,一路蒙眼狂奔,只能是自取灭亡,加速灭亡。”宁致远感慨道。
“你说的没错,几千年前来,人类正是因为信任才产生了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几千年后,我们赖以强大的信任正在一点点的被侵蚀,以前的信任通过家族血缘联姻实现,现在的社会通过契约合约实现,为了加入惩罚然后又通过法律和权利进行强制。可这些都是不牢固的好嘛。
你想想,新中国还没成立之前,地主那都是合法的,或者说地主也是在当时合法的情景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但政权一更迭,原来的制度被打翻了,人们就把地主往死里打,打也就算了,打得时候还要觉得这么天经地义,这就很恐怖的了,人们难道不知道他们打的不仅仅是地主,而且还有地主背后对前一政权制度的认同以及对努力付出就有超乎常人收获的肯定吗?
这背后的信念和精神才是最宝贵的,我们却摧残的不亦乐乎,可笑至极啊,可见对政权的信任依赖于政权的稳定。那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依赖于什么呢?我不知道,与人性相比,政权还算简单的,要么稳固要么被颠覆,但人性太复杂了,没有评判的依据,也没有演化的规律。
信任,多么奢侈啊,没有永远的信任,只有永远的利益。想要说服别人,也只能诉诸利益。利益凌驾于信任之上,这个社会已经很恐怖了。”他摇了摇头。
“我们相信什么,就会得到什么。不真诚的事情多了,真诚反而格格不入,老奶奶过马路,没人敢扶了,怀着不真诚的老奶奶硬是把真正需要扶的老奶奶挤出去了,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美德需要通过扶一下才能体现出来,可背后的得失,利害权衡让绝大多数人望而却步,我们不是缺少美德,我们是缺少让美德显现的环境。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中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海水冲掉一块,欧洲就减小,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人,作为群居动物,不能够以个体形式孤独的存活于世,生命的精彩来自于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路狂奔,但现在我们明显在相反的道路上狂奔而不自知。”宁致远说道。
“海的思念绵延不绝,终于和天在地平线交会;爱如果走得够远,应该也会跟幸福相见。承诺常常很像蝴蝶,美丽的飞盘旋然后不见,但我相信你给我的誓言,就像一定会来的春天。我始终带着你爱的微笑,一路上寻找我遗失的美好,不小心当泪滑过嘴角,就用你握过的手抹掉;再多的风景也从不停靠,只一心寻找我遗失的美好,有的人说不清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