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一代领军人
两条,曲面测量过后估算了下,确定从这个深度取料。
又从对角划线,确定黄铜块的宽切面。
如此一来,滚球上就有四个线圈,两两垂直、两两平行。林巧枝也不着急,钳工是个慢活,比赛计时也只是不超时就行,快一点慢一点是不影响成绩的。
球面就是这点麻烦。
划线也只能确定剖面,一旦开始削切,剩下的部分就只能靠感觉了。林巧枝对着黄铜滚球开始操作,进行粗加工。许观平就在她旁边,脑海里算着黄铜块的长宽高,拿不准在球体材料中的定位深度,想左右看看大家的操作。
一抬头就看到林巧枝的操作。
一时顾不上自己手里拿工具脏,抬手用手背揉了下眼睛。“滴老天,巧枝你这是坐火箭了吧!!”
许观平看到林巧枝已经粗加工出"小杠铃"的大体形状,并且肉眼看着深度把握应该是准确的,人都有点麻了。
林巧枝做完手上这一步,才抬头看他。
倒是没受什么影响,毕竞车间里各种钢铁加工的铿击声也很多,做惯了钳工的人是不会轻易被外界声音打扰的。
“怎么了?”
“你怎么做得这么快的?“许观平不可思议。“是吗?"林巧枝疑惑的看看手上,她明明是仔细慢慢做的,又去看看他桌上,发现他还在做深度定位。
许观平觉得这有点不讲理。
难道不是他一直在专注于技术的提升,而林巧枝跑去做问题攻坚,研究痛点难点了吗?
他有点胸口发闷发酸,还是笑着说:“你这进步速度快的,都有点不讲理了。“滚球形状这么考验人的经验和技术,尤其是空间感和三维立体感知。林巧枝再看看周围人的进度,也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慢慢做,好像也依旧很超前了。
她逼着自己咬紧牙关啃下来的20吨重大型模具图纸和方案,里面的复杂设计细节,复杂的图纸,在设计和推动落地过程中,不断在脑子里构建、移动、变幻、拆分、合体……
这一切都不是白用功。
全都刻入了她的骨子里。
闯过了那样的难关,再来看这种圆球里镶嵌两个黄铜块的比赛题目。就好像跑过马拉松,再来跑八百米一样轻松自如。林巧枝乐得一笑,挑挑眉:“我从小到大,都只和人讲拳头,不讲理的。许观平一时怔住。
“好了,赶紧做吧,别再看别人操作了,只会增加心理压力。”林巧枝说话间,已经把粗加工下来的黄铜屑和废料都清理干净。又拿抹布把黄铜料擦了一下。
又是清爽的桌面,和干净的黄铜料。
林巧枝埋头继续操作。
他们俩之间这三两句的对话,没有引起什么注意,毕竞就在露天篮球场上,技术比赛也不是什么能偷看答案的考试,两个人聊上八百句,技术不行的依旧是不行。
偶尔有借工具的,都会简单聊一两句,不起眼。倒是林巧枝逐渐提起来的速度,让围观的路工等人注意到她这里。不是说做得越快越好。
但在保证一定质量的情况下,做的快,肯定是代表基本功更好的。这也是一种常识了,基本功更好,能力越强,做起东西来就会质量好,速度快。
比如切菜,能切文思豆腐的人,让切个土豆丝肯定是咚咚咚咚一阵残影就切好了,而只能切土豆条的人,忽然让切土豆丝,不仅小心翼翼速度慢,还有可能切到手。
林巧枝最初在脑海中构图、定位,做粗加工,当真是遥遥领先。让每一个目光扫到她这桌的人,都不由一愣。因为在大家的认识和预期里,她这次就是来奔着前十来,考个三级就好的。但她却一马当先,把青年一代领军的萧隆进度都远远甩到后头。不过到后面手工锉削,她的操作速度还是逐渐慢了一点。到最后,大家预期的前几名,差不多是前后完成了加工。意外的是,林巧枝也挤进了这个队列。
排在第一梯队的中游。
第一梯队的几个人,都不免朝她投来诧异的目光。大大大
红旗厂的比赛不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当场比,当众评,当时出分,比完就出排名。
一天时间搞定,而不会拖拖拉拉很多天。
宝贵的时间,可都是要拿来投入生产,建设祖国的!裁判面前摆着标尺,天平。
也不等后面其他选手完成,先给最先完成的六个人测量。其中有一个深度定位不准,强行挽救没用,评分直接降低到75,算是出局了。
紧接着,裁判一个个报成绩
“六丝。”
“百分之三十截面进五丝,百分之七十截面六丝。”“你这个二八开,算六丝。”
“五丝。”
“五丝。”
林巧枝和萧隆都诧异地看了看对方。
林巧枝诧异,萧隆竟然没能发挥平时的水平,她记得在做模具的时候,他精度有一半时候能挺进四丝的。
萧隆也诧异,林巧枝进了王工组,手上技术竞然还能跟在学校时候进步一样快。
人在年轻的时候,技术最初是会有一段突飞猛进,再有一段快速增长,直到逐渐逼近一个阈值,才会逐渐变缓。
但林巧枝的阈值居然还没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