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冉闵称帝后赵亡
东晋永和六年(350年),闰二月,邺城的天空被铅云沉甸甸地压着,仿佛随时都会塌下来。后赵皇宫的每一寸土地,都弥漫着紧张肃杀的气息,仿佛一场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大人,一切都已准备妥当。”一个亲信快步走来,压低声音说道。石闵微微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好,是时候了。”
石闵冷笑一声:“石鉴,你石氏一族残暴不仁,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说罢,他手起刀落,结束了石鉴的性命。鲜血溅在石闵的脸上,他却浑然不觉,此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推翻石氏统治,恢复自己的本姓,建立属于汉人的政权。
第二日清晨,邺城的百姓被一阵激昂的钟声惊醒。只见司徒申钟、司空郎阗等四十八位朝中重臣,身着朝服,神色庄重地簇拥着石闵,浩浩荡荡地向南郊走去。
申钟向前一步,高声宣读:“今石氏无道,天下苍生受苦。石闵将军乃天命所归,当承继大统,拯救万民于水火!”言罢,众人纷纷跪地高呼万岁。
随后,郎阗手捧龙袍,缓缓走向冉闵。在众人的注视下,冉闵缓缓披上龙袍。那一刻,狂风大作,乌云竟渐渐散去,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冉闵身上,仿佛上天也在认可他这位新帝。
公元350年,邺城仿佛被一层无形的阴霾所笼罩,厚重且压抑。后赵政权在内乱的冲击下,摇摇欲坠,宛如一座即将倾塌的大厦。冉闵,这位凭借卓越军事才能与果敢决断力在乱世中崛起的猛将,于邺城的权力漩涡中心艰难立足,每迈出一步,都似踏在刀刃之上,四周危机四伏,险象环生。
冉闵面对各方势力心中暗自思忖:“如今局势错综复杂,胡人势力蠢蠢欲动,若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恐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
冉闵深知,此刻已到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若不能迅速稳定局势,凝聚人心,自己与追随者都将性命不保。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冉闵发布了三道命令:
其二“与官方同心的人留下,不同心的人离开。”
这就是被后人传说的“杀胡令”,他一时在冉闵所控制的后赵一半国土上刮起了血雨腥风,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周边胡人政权的不满,成为他所建政权覆灭的根源。
“终于等到能出口恶气的时候了!这些年汉人被胡人欺负惨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满含热泪,激动地挥舞着拳头。
与此同时,冉闵的军队开始在城中巡逻,对企图反抗或暗中勾结的胡人进行严厉打击。一时间,邺城陷入混乱。胡人有的试图逃跑,被城门守卫拦下;有的奋起反抗,却在冉闵军队的强大攻势下迅速被镇压。
随着时间推移,整个原赵地区陷入大规模的民族仇杀中国。汉族百姓心中的仇恨彻底爆发,纷纷拿起武器,对身边胡人展开报复。胡人聚居区燃起大火,喊杀声、哭喊声交织在一起。羯族作为后赵统治民族,首当其冲。
这场仇杀引发连锁反应,胡人势力为自保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冉闵。前燕等胡人政权以冉闵屠杀胡人为借口,举兵南下。
而在遥远的襄国,石虎之子石祗同样站在城头,望着城中景象,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冉闵小儿,竟敢篡我后赵江山,屠戮我族,我定要将你碎尸万段!”他的声音低沉而愤怒,在空荡荡的城楼上回响。身边的谋士们纷纷进言,石祗却充耳不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复仇,恢复后赵昔日的荣光。
八月,烈日高悬,苍亭战场硝烟弥漫。冉魏的军队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他们的铠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手中长刀挥舞,虎啸龙吟。冉闵一马当先,他身披黑色披风,手持长枪,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犹如魔神降临。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夕阳的余晖洒在战场上,仿佛为这片修罗场镀上了一层诡异的金边。冉魏军队凭借着高昂的士气和冉闵的勇猛指挥,渐渐占据上风。后赵军队开始出现溃败之势,士兵们纷纷逃窜。冉闵见状,大喝一声:“追!一个都别放过!”冉魏士兵如潮水般涌向后赵败军,一路追杀,直到夜幕降临才收兵回营。
在呼啸的寒风中,冉闵望着固若金汤的襄国城,眉头拧成了死结。多日的强攻,将士们已然疲惫不堪,可城墙上的后赵守军依旧顽强抵抗,箭雨与滚石丝毫未减。
冉闵紧咬钢牙,目光坚定:“继续攻城!石祗一日不死,我冉魏一日不得安宁!”说罢,他亲自擂响战鼓,激昂的鼓声穿透凛冽的空气,令冉魏士兵们热血重燃,再次呐喊着冲向襄国城。
就在石祗感到绝望之时,城外局势陡然生变。冉魏军队后方突然烟尘滚滚,一支神秘的骑兵部队如旋风般袭来。原来,这是冉闵此前得罪的鲜卑族慕容氏暗中集结的力量,欲趁冉闵与石祗两败俱伤之际坐收渔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襄国城内的情况愈发糟糕。饥饿如恶魔般在城中肆虐,百姓们哭声震天,士兵们也开始出现哗变的迹象。石祗再也无力支撑,瘫坐在地上,眼神空洞。
石祗被部下搀扶着,在混乱的街巷中逃窜。但他的命运早已注定,冉闵的士兵很快就将他包围。石祗望着冉闵,眼中没有恐惧,只有无尽